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巴奈巴杜斯 - 玄米茶

泰雅族語「巴奈」是米,「巴杜斯」是箭,形容這米粒的稻殼拖著一條長毛狀的硬尾如箭
最近的文章

以農為業的自責信用

從前當一顆工業大機器裡運轉的螺絲,如今自己完整負責生產到銷售給客人,以農為業的工作其實更看重個人的商業信用。 組織化的公司由不同的部門處理不同階段的產品,即便最後收到客戶抱怨,都還會有第一線的客服或是行銷部、品保課幫忙擋,開檢討會議時,公司內部一起承擔處理。來到自家耕作生產的農產品,全程都是自己照顧的,即便是後來採收的時候,包裝的過程,親手販售給消費者,這樣的農耕生活赤裸地與外界面對面,一但在過程中有任何的欺騙,其實是很容易被拆穿的,只是人與人接觸的瞬間,我們都會善意的真誠以待,不起疑心地選擇相信對方。良食的承諾,如此貼近人心卻又脆弱,真實性被阻隔在一層又一層的通路交易之外,與其跟市區裡的商家老闆熟絡,不如結交一位來自產地的朋友。 大家同在一片生產區耕作,除非田地隔著圍籬牆壁看不見,風也吹不進,聞不到聽不到,甚至看不到排水,才有可能不清楚鄰田在做什麼,這樣的環境也產生了一種粗略的公共約束力,田裡的舉動即便是開車經過的路人都看得一清二楚,給每位農夫建構出一份「不會做見不得人的事」的公眾心態。 如今佃農已經少見,農夫彼此親切地打招呼,喊「頭家」不只是尊稱對方,更是恰如其分的身分認同,除了少數的代耕系統與大型農企業,農夫大多就是自家產品的負責人,不論營業額多寡、做不做品牌,不論一年賣一分還是十甲面積的稻米,只要是親自面對購買者,農夫本人就代表了農產品的品質。如果沒有自覺負責表裡一致的誠信,不論是同儕社群給的無形壓力,還是被主動告發其欺騙行為,不出三五年就無法生活在小村子裡,只好被迫離開或是無聲息地走。 乍聽之下,以農為業的工作遭受到太多外界的眼光了,大多數人移居鄉村是單純的想做自己,而事實上農耕生活只有簡單的準則,即便不喜歡社交、說話 IQ 差朋友少,只要保有為人道德與良知,言行如一,踩在土裡的雙腳會越發穩健有力。土地會扶正歪斜的幼苗長出碩果,也會接住每個曾在都市失根的靈魂。

農耕生活裡的我

  從工業製造的都市移居到幾千居民的鄉村以半農兼職的我,感受到最大的差異:農耕即是生活 。 從上班打卡走進鐵皮水泥工廠裡的密閉空間,到黃昏下班踏出公司離開工作,就與同事分離的獨自家庭時光;變成出門前往田區時沿途會隨機搭上村裡的居民,飯餘聊天的對象還是移居支持系統的農友,雖然沒日頭休息了,卻還是跟大致同一群人生活著,工作與生活交錯混雜,其實是得花上許多心力對自己與家庭去釐清,什麼是合作共事的工作狀態,什麼是放鬆心情下的生活往來,在磨合之中慢慢、慢慢地找到一種與「門外」社交圈平衡的相處模式。 農耕雖然可以選擇不與人交往,孤自在田裡與太陽奮鬥,但就像水源地湧出淨水後,一條水脈透過灌溉溝渠流經數以千百甲的耕作土地,每個人或多或少得在同一網絡裡經營、付出。就水稻作物為例,從最初插秧的種源秧苗,到收割時的穀倉處理,都得與別人調度、商量。社會網絡裡的不只屬於個人的公眾事務總會由地方資深者,或是能夠聯繫到最多人的前輩來負責統籌、發落。 公司的事務可以在工作裡就結束,即便做事風格迥異難合,離開職場就互不干預,而農耕地裡的事務結束後,彼此還是容易在生活中相遇,像是那條無法切割的共用水脈,水利互助,在這不大卻也不小的地域裡自然有很多不願意卻得配合的事,不同工作性格與價值觀做出的決策,無時無刻都在挑戰著自己人生在外闖蕩累積的經驗能力。 而這之中的故事隨著歲月流轉不斷不斷的開展,時間是一條不停垂落也不知剩多長的棉線﹐你我相遇一次的情節就像給棉線打個結,綿延的線在不同時間隔裡打上了結。距離太近了,兩個結會疊在一起,更多結相黏一塊就纏繞變成一顆顯眼的球。和同一個人相遇的結會串連出一個模樣,編織出來的臉孔會告訴自己,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在生活與工作重疊的農村裡,每個人的臉孔都是如此清晰,大家見面聊天談論到共同朋友時,也是彼此在比對自己心裡描繪的那張臉孔。「喔,原來是這樣的阿。」大概每一陣子就會有新的體會來重新調整模樣。也常常是關於同一個人的模樣差距甚大,和我相遇的他,怎麼和你相遇的他如此不同?一張不對稱的臉孔變立體後,每個角度看都不同,即便試著拆開纏繞的棉球,用盡心力卻還是無法把故事真的說完,因為那是每個人自己身上曾經的結。 可每個人都有選擇,總會和人有過不去的大結,選擇換到不會相遇的地盤;遲遲無法找到平衡的社交模式,選擇離開半農生活。 而時間仍在垂放棉線,這條生命線...

心之所向就是故鄉

深溝一帶因為新社群的融入有了新農村風貌,他們打破了傳統以村里為域的互動界限,和台灣,甚至與世界交朋友,是近年活躍的農村再生案例。過去 29 天介紹了以農為主的地方人物誌,他們在農耕環境裡的生活,米的傳統料理與新時代的雜食習慣更迭,彼此交繪出當代深溝飲食文化。礙於篇幅限制,還有許多精彩的生活者故事沒能提及,如:月見農場、農田裡的科學計畫、田文社、松園小屋、土拉客、米米之音、科技農夫、埊 - M rL自然農法、宜糧號、小間書菜等,故事的源頭好比那湧泉水冒出,從深溝湧現,緩緩流進台灣人的心田。 特註此照片非沅達拍攝      

幸福的家莊

農人身上累積很多睿智的技能,那是從生活中觀察實作,不斷修正而得。如果農人願意拿起麥克風,他們說出的話都很有力量,雖然常謙虛的說自己每天彎腰在田裡,眼界只有腳下這幾步寬,但當他們佇立在田野,感受雪山的敬畏,水的珍貴,心是如此地澄清。霓莊農場黃政莊先生在深溝實踐源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 (KKF) 自然農法,細心篩選出優生稻穀育種,從純淨環境採集原始土壤裡的微生物菌,培養菌液後倒入農田裡改良菌相,沒有農藥與化學肥料帶來的速效,但他願意一年又一年陪伴這塊土地,讓它變得更好,他所盼望的是那天地人和諧共處的願景。  

自家湧泉水豆腐

黃豆是台灣人的生活必需品,許多人從喝豆漿開始忙碌的一天,三餐搭配各式各樣的豆製品。而自己做豆腐比想像中更容易,有好的水源更應該學會做豆腐:浸泡黃豆三小時以水磨機打成豆漿,連著豆渣一起煮,豆汁會比過濾豆渣後的清漿更為濃稠,但也得更小心顧火免得焦底,滾沸後用小火煮 20 分鐘。自己做豆腐不需要放商用的消泡劑、保水劑,還能選擇更天然的鹽滷水作凝固劑。將加熱完的豆漿倒入過濾布袋濾出清漿,熱熱的沖進調配好的鹽滷水,雲花狀的液體三五分鐘就凝固成了豆腐,將它舀出放入木模中,壓上重石,半小時後即塑形成一板豆腐。    

熬過時代的技藝

聽聞過去宜蘭人自家都會種青仁黑豆,將每年收穫的黑豆一小部份留種,其餘煮成醬油。這些每年重覆在同一塊土地種植的黑豆,也漸漸適應了宜蘭多雨的天氣,有的甚至已超過五十年,成為農戶家傳的宜蘭老種。合群農莊的方中和與張素珍夫婦,熟稔各式傳統料理,如黑豆醬油、板豆腐、豆腐乳、豆渣餅,蔥油餅、米粿等,每樣都是純手工。方先生從鐵路局退休後經營自給自足的農莊,將工程師的自造精神發揮在料理模具上,像是檜木豆腐模,是張大廚的最佳搭檔。一到逢年過節,就會看見倆人齊心合力完成一道道費時的傳統美食,只羨鴛鴦不羨仙。    

友善耕作倆佰甲

「 2000 年後的網路時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不論在任何一個角落,有了網路之後就能和世界連上線,自己原本所感興趣的領域與群眾可能在台灣只有一小搓人,但放到網路上之後,能和全世界交朋友做生意,這就是社群經濟與傳統市場經濟最大的不同。」倆佰甲創辦人楊文全博士不停在實踐的,是如何透過網路系統平台的概念形塑新鄉村風貌。過度都市化的壓力促使人們轉進鄉村,以農為基調發展,來到陌生的地域都需要朋友的協助,塑造一個友善社群互動的開放平台,像是把土壤改良好,讓不同的人落地生根,自然地在這塊土地上長出多元樣貌。

讓興趣累積成專業X Man

因為興趣投入時間研究,常年自我累積後成為一門專業,這是深溝半農半 X 社群的共同特質,擔任倆佰甲管理人之一的曾文昌先生,從專職稻米友善耕作,到小型農場飼養放牧雞、放養蜜蜂箱,這麼多不同的領域,他從來就不只是摸個皮毛,而是求知求是,考究其背後的自然科學原理,多角化經營具經濟規模的家庭農場。他更多年觀察鳥類生態與自然領域,在蘭陽博物館、福山植物園等地擔任導覽解說志工,也是深受深溝國小師生敬佩的食農教育老師,用生動的科普知識來抓住愛玩孩子的目光,陶冶他們尊重自然環境的心態,讓孩子下田撿螺除草也樂在其中。

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少吃一點肉,身體會有感覺,會更舒服」,從小在茹素的家庭裡長大,哲維腦海裡的飲食記憶仍然飽足豐沛,他想跟更多人分享蔬食的美好,於是 2015 年回到宜蘭,汲取鄉村生活的養份成為料理裡最甜美的風味,希望透過食物吸引人進到鄉村,在舒適的空間裡慢下自己,靜靜坐著享受自在的時光。 2019 年承接了五叉路口碾米廠舊址,那原本是阿公的房子,輾轉多年的修繕與易手之後,又回到了孫子哲維手上,可說是上天注定的緣份。哲維希望一簞食訴說的是家庭與記憶,在這別具意義的空間裡,用他真誠的手藝介紹在地農產與農人的故事。  

搖身一變的深溝五岔路

永慶商店、一簞食、農民食堂、小間書菜,這四間平房在深溝最重要的路口連線,各自扮演重要的角色。超過八十年的永慶商店,由現任深溝社區理事長暨三官宮主委   張秀偉先生接手經營,另外三間從廢棄的土礱間堆滿雜物,到如今獨立經營個性鮮明且舒適,倆佰甲社群志工在裡頭功不可沒。 離五岔路不遠的深溝國小因應新課綱的調整,也受到新農社群的支持,推動食農教育做為特色課程多年,現任洪秀芬校長樂見孩子走進農田裡揮汗,安排五年級學生用一學期完整種植一期稻作,過去農村的教育觀念都希望把孩子送去讀書高就,不願意讓孩子接手如此辛苦的農務,兩代之後,如今孫子走進稻田裡,終於能感受到阿公眼裡的深溝風景。        

紫米戚風,無麩擔

近幾年米的加工應用變得更多元,米磨成粉的技術也有所突破,不只是傳統石磨、水磨、還有氣流碰撞碎粉的新技術。不同的研磨工序會得到不同特性的米粉,做烘焙時就會有明顯的口感差異。用氣流研磨出來的純紫米粉做戚風蛋糕,樸實的紫米香氣,細緻的海綿蛋糕口感兼具。八吋蛋糕食譜如下:預熱烤箱 160 度。水、植物油、細砂糖都 40g 、蛋黃 5 顆、紫米粉 100g ,以上食材均勻混和。另外蛋白 6 顆與細砂糖 80g 打發到能拉出小鉤狀子後,將兩盆輕巧且充分地拌勻。烤溫 150 度, 40 分鐘後以試針探入,取出沒有麵湖沾黏即完熟,待冷卻後再脫戚風模。  

不只吃米,拿來喝更有滋味!

用台灣最盛產的穀物發酵製成的酒,無論是初一十五的祭祀儀式,還是中式料理時增添風味,「米酒」扮演了生活中各式重要的角色。因為米含有大量的澱粉,也就是醣,和麴菌混和並充分發酵後會轉化成乙醇,成為食用酒精。從早期由公賣局專賣的紅標料理米酒,到 2002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時開放民間自由買賣,新酒廠百花齊放,而咱們宜蘭的淨水更是釀酒首選。如今稻農可以將自己的米送到鄰近的酒廠代工,各式米種釀成的酒,不僅米香尾韻表現各異,還能製成不同濃度從 19.5 度到 40 度蒸餾烈酒,甚至泡橡木桶再製變化,用米做酒,農產利用有更多想像。    

留一塊田給鳥

盡自己能力所及,留一小塊田給鳥兒,跟小鳥一起種米,是「小鶹」謝佳玲在深溝從事友善耕作的出發點。曾任水環境教育解說員,對深溝水源地的保護特別關注。「我想透過販售優質的農產品,或是提供有趣的遊程體驗,藉此去挾帶很多農村生態我們想講的事情」,小鶹知道為環境倡議的這條路,得更貼近每位消費者生活,消費是一種力量,我們可以更主動選擇購買自己認同的價值。小鶹透過員山公車小旅行、課程規劃、援農換宿等等體驗活動設計,增加和民眾接觸的機會,也招攬穀東一起攤提生態成本,藉此訴說深溝水田與鳥的故事。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研究彩鷸超過 35 年, 1995 年搬來深溝後,發現從自家窗戶向外望就能觀察到彩鷸,簡直是上天賜予「梵周」老師最棒的禮物,從此持續不間斷地每天觀察紀錄,迄今已超過 9000 天,是台灣史上特別的單一物種研究。本名余遠猛,在宜中任教物理二十八年後退休,曾公費留學進修環境教育,從年輕時就展現對美、藝術的領悟與創作,如今他結合自身對科學與藝術的素養,為鳥巢編戶口並且以鋼筆畫作觀察手稿,為宜蘭縣內重要且多產的藝術家,近年來開始與學術單位一齊整理其手稿,為自己的行為藝術,也為彩鷸研究寫下重要的里程碑。

彩鷸樂園

你對宜蘭縣鳥「彩鷸」認識有多少?一雙劇妝般的白框大眼?褐斑的羽色或是紅頸黑身的羽色?這些都是彩鷸外觀令人驚豔的美,雌雄異美。彩鷸須生長在濕地的環境,近幾十年來因環境開發的因素,棲地逐漸受到破壞。深溝一帶的湧泉水田有幸成為絕佳的棲地環境,在對土地友善耕作的農友也協力保護之下,成為近距離觀察彩鷸生態的樂園。那麼放眼望去一大片稻田怎麼看出有沒有彩鷸呢?記得帶一副望遠鏡,靜下心來聆聽田邊的聲音,彩鷸獨特的求偶聲呼~呼~呼,稻苗底下鮮明的三趾腳印,牠們很害羞的,所以記得保持一點距離欣賞牠的美唷。

沒有電鍋怎麼煮飯?

在有電鍋的世界裡,大家從沒想過這件事,這個問題變成另類的文明困擾。事實上,用爐火煮出來的白米飯,米粒的口感分明,米飯的香氣更飽足。新時代深溝社群也吸引了日本人來台短期定居,住在深溝國小對面,月光莊的齊藤典子小姐和我們分享用釜炊飯:將洗好的米在鍋內淹多一指厚的水,還可以加自然的蔬菜甜味,這次是玉米,玉米切粒後,玉米梗也一起放進鍋裡,蓋上夠重的鍋蓋,為的是鎖住水蒸汽,開中火悶煮十分鐘後,聽鍋底剩餘沸騰的水聲,啵啵聲越來越小到聽不見就關火,再用蒸氣悶米飯十五分鐘,多多嘗試一定會成功。

米麻糬很Match

  記憶裡吃麻糬的場景是大夥卯足勁一槌又一槌地舂搗米飯,製作工程浩大,糯米裡豐富的支鏈澱粉,使它富有 Q 黏的口感。美虹姐分享如何在日常飯後也能享用米麻糬:事前準備甜餡:熬煮紅豆餡料,或向菜市場購買宜蘭本地小仁種新鮮花生粉。將糯米加入些許秈米(減少腸胃負擔),煮好置於常溫,取一口份量在鋪了保鮮膜的碗裡,用沾水的小棒棍搗米糰,不需要搗得很徹底,留一些米粒的口感,隨自己喜歡包裹內餡或沾黏花生粉,在餐桌上成為和孩子共創的樂趣。

媳婦熬成chef

  傳統農村家庭裡的小煮廚各個身懷絕技。剛入門的媳婦總是被婆婆調教,從料理三餐,學會煮農忙的點心,再到最忙碌的過節祭拜日,準備牲禮與節慶大菜,一關又一關的考驗後,成為農村女超人。朱美虹與先生回到自己長大的家鄉後,幸運的少了責備的壓力,對廚藝的興趣讓她主動向村裡長輩請教技藝,十幾年經驗累積,如今成為獨當一面的新時代農村生態主廚。她和我們分享紫米焙茶:將紫米用小火慢慢均勻地翻炒,直到散發穀物的香氣,切記不要炒到燒焦,接者將適量紫米放入一大湯鍋,注水以中火煮滾後關火悶,澄清後撈起茶湯即為溫潤的紫米茶。      

湧泉美人腿

  每年清明節氣前夕就得種植,從稀稀疏疏的一根長禾茅,越長越大叢,七月後還得定期疏葉,直到十月開始採收一個月。宜蘭的氣候適合種植赤殼茭白種,而深溝乾淨的湧泉水源更是茭白筍風味清甜的關鍵。很多人對筍肉上的黑色小點感到疑惑,像是發霉了?事實是「茭白」這禾本科植物受到黑穗菌寄生感染的緣故,寄生後植株才會受孕膨脹,我們因此才能享用到筍肉,如果苗株沒帶菌者只會開禾花,不會長筍,所以培育優良帶有菌種的母株是茭白筍產業最重要的一環。吃茭白筍就是要感受它的清甜味,懂得挖豆腐乳來配的,會一根接一根吃不停!

水源頭守護者

水利會小組長,曾任三官宮主委逾三十年的陳榮昌,長年負責深溝一帶幾個重要水圳大排的管理與維護,參與一次又一次的水利施作工程,每個決定都影響下游近千甲良田灌溉方式。如果你走在深蓁路上到深洲路前這段柏油路,陳阿公會報你看路邊的溝渠其實是半嵌入雙線馬路底下的,為了兼顧路幅寬的考量與溝渠定期清理的雙重需求,他建議縣政府不要將水溝全封蓋,從此這條半遮蔽的水溝現仍存有蟳蟹、蚌殼、淡水河魚等豐富生態。陳阿公記憶著一甲子的水文故事,深溝幸運有此智慧長者的引導,讓曾經泉水湧溢為患的深水溝,今成豐饒純淨的魚米之鄉。

米糠寶盆

  米糠是包覆在白米外層的麩質,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這是吃糙米比白米更健康的緣故。因為口感的關係,卻讓白米比糙米更受歡迎。這些碾製後產生的「餘料」可作其他食用。其中,培養成日式的米糠床拿來醃漬蔬菜,很推薦這樣清爽的料理方法:準備原料「友善無農藥的米糠粉、海鹽、昆布、乾香菇、香料」,加入適量煮沸無氯水後攪拌均勻,不能過濕淹水,也可放入切剩的蔬菜皮或根莖頭助發酵,定期更換蔬菜,每天均勻翻攪兩週後養成,儲放室溫不要超過 27 度。養成後開始放入水份較少的蔬果,口味濃淡自己調整漬放時間,半天就很美味囉!    

志願從農,相揪做穀東

  2000 那年春天,賴青松先生毅然和家人搬離台北,回到老婆兒時記憶的宜蘭農村,一位留日碩士剛畢業的年輕人決定自己來種田。讓青松選擇回到土地上的原因,是他 十二歲那年的冬天,因父親經商失敗,舉家遷回台中,突然在傳統鄉間生活一年的衝擊,在心裡烙下了那屬於家和土地的印記。而這 腰一彎,竟是廿年光陰,這些年走來辛苦也精采,從 2004 年成立穀東俱樂部,讓認同友善耕作的消費者能預約訂購,以此做計劃生產,找到生活與農耕的平衡;到現在他拿起麥克風,向世界分享農村生命故事,揪大家一起來做志願農伕。

九分耐心炊九層

  宜蘭的九層炊越來越少人做,朱婆婆和大家分享這難得的美食技藝:首先做鹹的米糊:蝦皮跟蔥爆炒至焦黃色,它會影響最後成粿色,加水煨煮片刻,添胡椒,鹽讓它稍微鹹香多一些 。備好長秈米(在來米)的米漿,分次把高湯加入米漿,攪拌均勻。甜米糊:紅糖湊些黑糖水,稍甜一些煮滾後將熱糖水沖入米漿,一定要不停攪拌不然就熟了。開始分層炊,倒薄薄一層鹹米糊,蒸個八分鐘後,換倒上一層紅糖米糊,再蒸八分鐘,如此用九分耐心來炊九層。米漿與鹹、甜湯比例大致一兌一。大約兩斤長秈米可以做五斤以上的水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