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農耕生活裡的我

 從工業製造的都市移居到幾千居民的鄉村以半農兼職的我,感受到最大的差異:農耕即是生活

從上班打卡走進鐵皮水泥工廠裡的密閉空間,到黃昏下班踏出公司離開工作,就與同事分離的獨自家庭時光;變成出門前往田區時沿途會隨機搭上村裡的居民,飯餘聊天的對象還是移居支持系統的農友,雖然沒日頭休息了,卻還是跟大致同一群人生活著,工作與生活交錯混雜,其實是得花上許多心力對自己與家庭去釐清,什麼是合作共事的工作狀態,什麼是放鬆心情下的生活往來,在磨合之中慢慢、慢慢地找到一種與「門外」社交圈平衡的相處模式。

農耕雖然可以選擇不與人交往,孤自在田裡與太陽奮鬥,但就像水源地湧出淨水後,一條水脈透過灌溉溝渠流經數以千百甲的耕作土地,每個人或多或少得在同一網絡裡經營、付出。就水稻作物為例,從最初插秧的種源秧苗,到收割時的穀倉處理,都得與別人調度、商量。社會網絡裡的不只屬於個人的公眾事務總會由地方資深者,或是能夠聯繫到最多人的前輩來負責統籌、發落。

公司的事務可以在工作裡就結束,即便做事風格迥異難合,離開職場就互不干預,而農耕地裡的事務結束後,彼此還是容易在生活中相遇,像是那條無法切割的共用水脈,水利互助,在這不大卻也不小的地域裡自然有很多不願意卻得配合的事,不同工作性格與價值觀做出的決策,無時無刻都在挑戰著自己人生在外闖蕩累積的經驗能力。

而這之中的故事隨著歲月流轉不斷不斷的開展,時間是一條不停垂落也不知剩多長的棉線﹐你我相遇一次的情節就像給棉線打個結,綿延的線在不同時間隔裡打上了結。距離太近了,兩個結會疊在一起,更多結相黏一塊就纏繞變成一顆顯眼的球。和同一個人相遇的結會串連出一個模樣,編織出來的臉孔會告訴自己,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在生活與工作重疊的農村裡,每個人的臉孔都是如此清晰,大家見面聊天談論到共同朋友時,也是彼此在比對自己心裡描繪的那張臉孔。「喔,原來是這樣的阿。」大概每一陣子就會有新的體會來重新調整模樣。也常常是關於同一個人的模樣差距甚大,和我相遇的他,怎麼和你相遇的他如此不同?一張不對稱的臉孔變立體後,每個角度看都不同,即便試著拆開纏繞的棉球,用盡心力卻還是無法把故事真的說完,因為那是每個人自己身上曾經的結。

可每個人都有選擇,總會和人有過不去的大結,選擇換到不會相遇的地盤;遲遲無法找到平衡的社交模式,選擇離開半農生活。

而時間仍在垂放棉線,這條生命線裡的每個結都牽連著,想憶起過去太久遠的事情,自己得不斷地收線,往回拉阿拉阿~拉,花好一陣子才可能找得到,或是先從比較顯眼的結球找起,不過找了幾次,大部分的人覺得累了之後,才會看見掌心外的棉線已變得如此虛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