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1的文章

心之所向就是故鄉

深溝一帶因為新社群的融入有了新農村風貌,他們打破了傳統以村里為域的互動界限,和台灣,甚至與世界交朋友,是近年活躍的農村再生案例。過去 29 天介紹了以農為主的地方人物誌,他們在農耕環境裡的生活,米的傳統料理與新時代的雜食習慣更迭,彼此交繪出當代深溝飲食文化。礙於篇幅限制,還有許多精彩的生活者故事沒能提及,如:月見農場、農田裡的科學計畫、田文社、松園小屋、土拉客、米米之音、科技農夫、埊 - M rL自然農法、宜糧號、小間書菜等,故事的源頭好比那湧泉水冒出,從深溝湧現,緩緩流進台灣人的心田。 特註此照片非沅達拍攝      

幸福的家莊

農人身上累積很多睿智的技能,那是從生活中觀察實作,不斷修正而得。如果農人願意拿起麥克風,他們說出的話都很有力量,雖然常謙虛的說自己每天彎腰在田裡,眼界只有腳下這幾步寬,但當他們佇立在田野,感受雪山的敬畏,水的珍貴,心是如此地澄清。霓莊農場黃政莊先生在深溝實踐源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 (KKF) 自然農法,細心篩選出優生稻穀育種,從純淨環境採集原始土壤裡的微生物菌,培養菌液後倒入農田裡改良菌相,沒有農藥與化學肥料帶來的速效,但他願意一年又一年陪伴這塊土地,讓它變得更好,他所盼望的是那天地人和諧共處的願景。  

自家湧泉水豆腐

黃豆是台灣人的生活必需品,許多人從喝豆漿開始忙碌的一天,三餐搭配各式各樣的豆製品。而自己做豆腐比想像中更容易,有好的水源更應該學會做豆腐:浸泡黃豆三小時以水磨機打成豆漿,連著豆渣一起煮,豆汁會比過濾豆渣後的清漿更為濃稠,但也得更小心顧火免得焦底,滾沸後用小火煮 20 分鐘。自己做豆腐不需要放商用的消泡劑、保水劑,還能選擇更天然的鹽滷水作凝固劑。將加熱完的豆漿倒入過濾布袋濾出清漿,熱熱的沖進調配好的鹽滷水,雲花狀的液體三五分鐘就凝固成了豆腐,將它舀出放入木模中,壓上重石,半小時後即塑形成一板豆腐。    

熬過時代的技藝

聽聞過去宜蘭人自家都會種青仁黑豆,將每年收穫的黑豆一小部份留種,其餘煮成醬油。這些每年重覆在同一塊土地種植的黑豆,也漸漸適應了宜蘭多雨的天氣,有的甚至已超過五十年,成為農戶家傳的宜蘭老種。合群農莊的方中和與張素珍夫婦,熟稔各式傳統料理,如黑豆醬油、板豆腐、豆腐乳、豆渣餅,蔥油餅、米粿等,每樣都是純手工。方先生從鐵路局退休後經營自給自足的農莊,將工程師的自造精神發揮在料理模具上,像是檜木豆腐模,是張大廚的最佳搭檔。一到逢年過節,就會看見倆人齊心合力完成一道道費時的傳統美食,只羨鴛鴦不羨仙。    

友善耕作倆佰甲

「 2000 年後的網路時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不論在任何一個角落,有了網路之後就能和世界連上線,自己原本所感興趣的領域與群眾可能在台灣只有一小搓人,但放到網路上之後,能和全世界交朋友做生意,這就是社群經濟與傳統市場經濟最大的不同。」倆佰甲創辦人楊文全博士不停在實踐的,是如何透過網路系統平台的概念形塑新鄉村風貌。過度都市化的壓力促使人們轉進鄉村,以農為基調發展,來到陌生的地域都需要朋友的協助,塑造一個友善社群互動的開放平台,像是把土壤改良好,讓不同的人落地生根,自然地在這塊土地上長出多元樣貌。

讓興趣累積成專業X Man

因為興趣投入時間研究,常年自我累積後成為一門專業,這是深溝半農半 X 社群的共同特質,擔任倆佰甲管理人之一的曾文昌先生,從專職稻米友善耕作,到小型農場飼養放牧雞、放養蜜蜂箱,這麼多不同的領域,他從來就不只是摸個皮毛,而是求知求是,考究其背後的自然科學原理,多角化經營具經濟規模的家庭農場。他更多年觀察鳥類生態與自然領域,在蘭陽博物館、福山植物園等地擔任導覽解說志工,也是深受深溝國小師生敬佩的食農教育老師,用生動的科普知識來抓住愛玩孩子的目光,陶冶他們尊重自然環境的心態,讓孩子下田撿螺除草也樂在其中。

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少吃一點肉,身體會有感覺,會更舒服」,從小在茹素的家庭裡長大,哲維腦海裡的飲食記憶仍然飽足豐沛,他想跟更多人分享蔬食的美好,於是 2015 年回到宜蘭,汲取鄉村生活的養份成為料理裡最甜美的風味,希望透過食物吸引人進到鄉村,在舒適的空間裡慢下自己,靜靜坐著享受自在的時光。 2019 年承接了五叉路口碾米廠舊址,那原本是阿公的房子,輾轉多年的修繕與易手之後,又回到了孫子哲維手上,可說是上天注定的緣份。哲維希望一簞食訴說的是家庭與記憶,在這別具意義的空間裡,用他真誠的手藝介紹在地農產與農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