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家湧泉水豆腐


黃豆是台灣人的生活必需品,許多人從喝豆漿開始忙碌的一天,三餐搭配各式各樣的豆製品。而自己做豆腐比想像中更容易,有好的水源更應該學會做豆腐:浸泡黃豆三小時以水磨機打成豆漿,連著豆渣一起煮,豆汁會比過濾豆渣後的清漿更為濃稠,但也得更小心顧火免得焦底,滾沸後用小火煮20分鐘。自己做豆腐不需要放商用的消泡劑、保水劑,還能選擇更天然的鹽滷水作凝固劑。將加熱完的豆漿倒入過濾布袋濾出清漿,熱熱的沖進調配好的鹽滷水,雲花狀的液體三五分鐘就凝固成了豆腐,將它舀出放入木模中,壓上重石,半小時後即塑形成一板豆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