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鯖魚石頭湯

       
        三月天裡的一聲雷,那是忙碌的聲響,讓蟄伏半年那休耕淹水映畫如詩的蘭陽式寂靜給引擎的輪轉聲,機械的尖銳摩擦聲替代,這些鐵甲戰車開過的水田都織上一布青苗,沒留心日子快速更迭,瞥向窗外還以為水裡今天怎麼突然長了草
,仔細瞧才發現屋舍周遭都已插滿了幼秧。春天是宜蘭一年一期稻作最繁忙的季節,即使不是耕種水稻的農夫,蔬菜瓜果也得從此時下苗定植,才得能於初夏之際收成。

        原本滿心期待農忙時節農村會很熱鬧的互相幫忙,但商業規模發展後導致冰冷金屬兵團早就掌控田裡絕大部分的工作,土地的主人發包給職業代耕團施作,年事老邁的他們只須作作田間管理,巡巡田水每年就有穩定的收入,這樣的配合模式可說是整個台灣農業的縮影,然而代耕業者為了能統一方便地操作,勢必會優先採用讓收成最穩定的農法來施作,也就是1943年綠色革命以降,慣用化學肥料,農藥之流。

        幸好,台灣每個角落都還有堅持永續共生的一群人,在宜蘭縣由邱錦和老師指導的羅東自然農法社,匯聚了一群本持著友善環境與人的新生代農夫,透過實作來向老師學習,而這群年輕農夫跟過去老輩農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生活的價值在於隨時與工作取得平衡——要工作也要活得開心。

「中午就來吃田間石頭湯吧!」 
在某次攪製基礎天然肥料課前一位社大同學如此提議
        石頭湯源自於歐洲普遍流傳的一則寓言故事,是關於三個已飢餓數日的士兵走到一條陌生的村莊。村民知道士兵通常都很餓,所以家家戶戶都預先把食物都收藏起來和士兵謊說村子沒吃的東西、沒住的地方。其中一位機智的士兵想到了方法,他大聲向村民們宣佈,今晚要做一鍋「石頭湯」請全村品嚐!村民們沒作多想便替他們準備好了木柴、大鍋,水滾後士兵丟入三塊石頭開始煮湯! 好奇心勾引了村民的關心,士兵持續述說著此鍋美味的湯要是能再加入其他食材該有多好,於是陸陸續續有村民自願把紅蘿蔔,鹽,馬鈴薯等等拿來丟入湯裡,透過大家的幫忙,真的煮出了一鍋美味的餐點。

  再忙也要忙得愉快起勁,是這群小規模耕作農夫的共通之處。
        這回的石頭湯,社員晴媚提供她用自然農法耕種的芥菜、大陸妹、青蔥,社員承天帶來了許多條鯖魚與草蝦,其他人也提供了羅蔓葉,紅綠萵苣等。一場簡單又熱鬧的石頭湯宴準備開始。

        稻田旁都只有農作的資材,只好把育秧盤暫時拿來鋪放用鹽與薑黃粉預先醃製的鯖魚排,另將一尾鯖魚切塊煮湯。

找個木塊暫時充當砧板,段切香氣十足的在地宜蘭蔥

生鐵大鼎的鏽屑得先努力刷洗

        此時節正肥美的鯖魚切片醃料後乾煎就是最簡單也美味的料理方式,只要細心與耐心就能將魚煎得漂亮,下足量的油,留意讓油稍微熱一點後下鍋,前一分鐘都不要移動魚片,將火轉中,才用平鏟小心掀起檢查魚片上色的情況,均勻上色是翻面的暗號,翻面後再次耐心等待,一條魚不需要翻面超過三次。薑黃醃製的魚排乾煎後色澤金黃十分討喜。還能將香草一同鋪在鍋裡熱煎增添香氣。


        社員承天主掌本次的料理,他說先煎魚就能接著利用魚油來炒蔥段,大火爆炒幾下之後就能吃到宜蘭蔥的嫩與鮮甜。

在田邊煎著鯖魚,喝著石頭湯,成為了這群人的共食記憶。
         站食,是田間吃飯的特色之一,或許沒有椅子舒適的休憩反而更有胃口享用中午的石頭湯。老農在這世代不再互相幫忙,午間的共食情景已成為一種被訴說的回憶,然而新生代承接家中農業後,常需要大夥一同努力的陪伴情感,這樣的情感能讓這群年輕人繼續實踐過去傳統的共好價值,談復興太過沉重,一位位新農或許只想更踏實地走向自足不多求的簡單快樂人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