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巴奈巴杜斯 - 玄米茶


泰雅族語「巴奈」是米,「巴杜斯」是箭,形容這米粒的稻殼拖著一條長毛狀的硬尾如箭

        這米正式的中文名:銀珠香米(Tbula)——鐵木‧尤幹(漢名楊茂銀醫師)復育成功後以妻之名而定,為泰雅族瑞岩部落裡特有的稻米品種,烹煮後米的香味飄揚山谷,故又稱瑞岩香米,俗稱紅米。

        2013年瑞岩香米經由友人介紹,將一批20公斤的米交到了宜蘭邱錦和老師的手上,邱老師透過KKF微生物菌的自然農法施作復育,而瑞岩部落裡則由幄力斯‧鐵木繼承父親遺志展開復耕計畫。


        邱錦和老師不僅僅只有致力於農產耕作,同時更積極的思考更多「食用的方式」。說起來有點膚淺,但所有糧食復耕的行為背後不外乎是為了滿足讓人類「吃」的這個初衷。當克服了農業生產技術之後,農民接續要面對的是行銷與消費,如何種已經不成問題,怎麼賣、怎麼吃更是關鍵,由消費端來拉動供應生產的大輪,循環運作才會滾動更多人、更多的復耕面積。筆者也從採集飲食文化與自學烹飪為出發點,試圖找回自煮生活價值,兩者有共通的想法。


        銀珠香米屬於糯稻,香氣與營養價值主要儲存於糠層,也就是介於稻殼與胚乳間的紅色皮膜,紅米因此得名。它珍貴的香氣迷人似芋頭,溫火焙炒整顆糙米後能誘發更多的芳香複合物。於一只小型不鏽鋼鍋的水量放入半杯焙炒過的糙米,小火慢慢燒水能讓糠層裡的花青素充分釋放,水燒滾後離火,用水本身的高溫繼續浸泡米粒即成「瑞岩玄米茶」。

湯色琥珀帶紅,溫潤滑口,稻麥香交融著芋頭香,十分迷人
        玄米溫火焙炒的過程同樣需要耐心與仔細觀察,不停歇地來回拌炒避免穀粒停留於鍋底過久而焦黑,乾炒上色跟燒焦可能就只差個三十秒,嗅覺辨味、視覺辨色是下廚時重要的能力,炒玄米是很好的練習方式。從下圖的色澤去分辨熟成度之外,還能拿一顆米粒咀嚼,咬破時口感如果帶有餅乾似的硬酥脆回饋「考考考」的聲響就差不多了。

由左至右為:焙炒完成品、七成焙炒完成品(尚有些米粒色淺)、原糙米。
        當烹飪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之後,更依賴的是感官給自己最直接的回饋而不是食譜上的數字比例。相信自己的身體,培養敏銳的覺察,複雜精細的肌肉與神經運作能帶我們辦到許多美妙的事,像是某次買菜時伸手想抓個半斤的食材,給店家秤價時磅上的重量恰巧顯示302公克,內心的小愉悅讓嘴角不禁上揚,這種奇妙的感覺與經驗會隨著自我揣摩練習而越來越常發生。


        品完一壺入席茶後,湯鍋留存的瑞岩糙米糟還能搭配豆子、燕麥、薏仁等其他穀物一同煮成八寶芋香紅甜粥,顏色討喜適合當成各式喜慶時節的收宴小品,不知情的食客會非常好奇碗裡怎麼撈不到芋頭卻一直有芋頭香氣,迎賓招待的你這次就賣個關子讓大家慢慢玩味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