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海上的龜,岸上的蛇,一齊把守海口

宜蘭縣東面太平洋上的龜山島是一座活火山,溫泉、硫磺氣體運作仍舊頻繁。而從壯圍鄉望向海洋則是活靈活現的最佳觀賞角度。蘭陽平原隨河流搬運的砂石,最終堆積在海岸形成沙灘,而每年冬日盛行的東北季風從海吹向畚箕斗平原,千百年後堆起了數條沙丘,延綿平行著海岸。大蛇般的天然沙丘,抵擋強風、鹽份,而且沙丘的地下水位高於海平面及後背溼地,自然淡水屏障牆阻止了海水入侵。據《噶瑪蘭廳誌》之載:「龜山一名龜嶼,在廳治東六十里海島……其縈彆躃,近復與沙汕蜿蜒,天然作廳治門戶,形式家所謂龜蛇把口是也…」。 海上的龜,岸上的蛇,一齊把守海口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

端五、祭龍、角黍

              「端午」一名稱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 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註1

反芻 - 食育農育

        近年來因為健康與環境的意識自覺提升,教育體制也開始著手於孩童的食農教育,設立特色課程,指定食育與農育為課程內容。每所學校都努力耕耘著「校園農園」(或者與學校鄰近土地合作),希望孩童能參與耕作體驗,從育苗、種植、照顧、採收到如何食用,理解完整的脈絡是大家一致的目標。但每每見學了不同單位的教學形式之後,即使課程內容已經規畫得相當完備,卻還是感覺少了一塊東西,而少了什麼卻又無法確切敘述。

新南甜瓜

        壯圍鄉新南村位於蘭陽溪出海口旁,沙質土壤的特性適合根系不耐水淹的作物生長,其中又以哈密瓜的品質最為出名。

好嗜花生 - 呷土豆配根茶

        壯圍鄉恰處蘭陽平原的海岸中心,沿海平地主要為沙土覆蓋,適合種植根系不諳積水浸泡,怕潰爛的作物,我們所食用的花生粒(果實),是它地上葉所開的黃花授粉後,子房便伸長鑽入土中,在黑暗中發育熟成的莢果,沙土的鬆軟能讓如此生長特性的子房順利深入土中傳宗接代。

清明與白煮蛋

        清明—花開春暖的時節,台灣近十年於四月初的掃墓日多是豔陽高照,今天依然是晴朗高溫的好天氣,古詩人杜牧卻形容「清明時節雨紛紛」,可見在時空背景轉移之下氣候已有了明顯的變化,但兒時記憶裡的掃墓活動確實是濕滑泥濘的

陳將軍的聖誕宴

唐朝將領陳元光(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 後人尊稱為開漳聖王

巴奈巴杜斯 - 玄米茶

泰雅族語「巴奈」是米,「巴杜斯」是箭,形容這米粒的稻殼拖著一條長毛狀的硬尾如箭

鯖魚石頭湯

                三月天裡的一聲雷,那是忙碌的聲響,讓蟄伏半年那休耕淹水映畫如詩的蘭陽式寂靜給引擎的輪轉聲,機械的尖銳摩擦聲替代,這些鐵甲戰車開過的水田都織上一布青苗,沒留心日子快速更迭,瞥向窗外還以為水裡今天怎麼突然長了草

二月二日,社稷甜圓

說文解字「社,地主爺」。社是土地的主人,社稷則是對大地的祭祀

大浪鯖襲!

從立春到雨水,注意鯖魚大潮來襲                 立春——2017年2月3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是春天的開始。古代書籍左傳裡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亦稱「打春」、「咬春」、「報春」。諺語說:「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意思是如果在立春這天如果打雷,六畜都不安,而2017年的立春之日,全台都是晴朗的好天氣,雷不打春,今年勢必有年冬的吉兆。

元宵湯圓

元宵節的今天遇上了因氣候變遷遲來的寒流,暖暖的一碗湯圓正逢時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下集

林正芳老師演繹家常鹹粥         見識一輪廟宇煮辦的鹹粥宴,我開始好奇宜蘭人家家戶戶的家常粥食,是否會因為家人的飲食習慣有其特殊的食材偏好,更多的細節還是創意的料理方式?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壯圍有個小餐桌

此影片能簡短又清楚傳達我們今年想在壯圍做的事情

食在慢常宣言

食  一方土、偕一節氣,每一家餚都有它的故事。 在  地友善連結,逐步使用最近距離的、友善環境的、尊重生命的食材。 慢  下任何事情,此刻只有簡單生活。 常  民文化,回家的滋味。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開革宣言

這是一個部落格用來書寫接下來這一年在宜蘭縣壯圍鄉所做的人文飲食記錄。 從地方人文歷史資料裡爬梳採集、在地社區居民採訪、田野調查、廣泛飲食文學閱讀,文中更想探討飲食在生活中代表的價值與態度,試著找回吃的美德,吃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