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反芻 - 食育農育


        近年來因為健康與環境的意識自覺提升,教育體制也開始著手於孩童的食農教育,設立特色課程,指定食育與農育為課程內容。每所學校都努力耕耘著「校園農園」(或者與學校鄰近土地合作),希望孩童能參與耕作體驗,從育苗、種植、照顧、採收到如何食用,理解完整的脈絡是大家一致的目標。但每每見學了不同單位的教學形式之後,即使課程內容已經規畫得相當完備,卻還是感覺少了一塊東西,而少了什麼卻又無法確切敘述。

        直到聽聞陳世雄教授推廣「生態有機校園」,從中興大學開始實踐,如今推廣到全台學校,在生態有機校園的理念架構下,來談校園內設置小農園,成為食農教育的實作場域,教導與嘗試使用自然、有機的耕作農法,讓孩童理解不只僅僅是被耕作這一小塊土地需要被友善對待,當整個校園被友善對待之後,各式各樣的昆蟲動物都回來了,生機回來,生態食物鏈變得完整了,農園耕地只是校園裡的一個角落,人用大量勞力換取食物,校園並非只有人與他的耕地,還有更多的空間是需要保留給樹木、昆蟲、動物,人只是這個地球的其中一種生物,校園友善後,學童不會誤觸食除草劑等殘留農藥,食用安全且營養價值高的食物之後也活得更健康。求學階段裡的校園是孩童們好幾年歲月裡的小小世界,當孩子長大離開校園後,接觸到更大更廣的世界,對環境的尊重與正確相處之道早已在校園裡確立。

大福國小人文藝術課時,蕭傳宏老師指導學生觀察校園菜圃裡的作物
        全體環境教育是農育課程背後所談的核心價值,而食育,其實是在談「親子家庭教育」。諺語「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常用來譏笑生活知識匱乏的人,然而這世界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不知道每天常吃的蔬果是長在樹上還是埋在土裡,於是我們希望從小教育孩童關於飲食與生活之間的關係,讓孩童更全面的理解世界的模樣。像是藉由從種植芥菜到醃製酸菜的完善課程,教小朋友如何食用自己辛苦種植照顧的作物,感受獲取食物的珍貴與美妙,體驗飲食文化的內涵,一切如此地深刻,也在這些小腦袋裡種下許多期待萌芽的美好種子。

        但……課堂結束後這件事情也隨之遠離他們的生活,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不需要在此年紀打理自己的生活,不必張羅自己的餐點,生活的便利性與物質主義反而更可能使這孩童歸納出一個更糟糕的心得:擁有錢幣,生活就不必如此辛苦,學會如何賺錢更重要。目前體制學校的食育普遍在於認識如何均衡飲食,攝取各種營養讓身體健康,以及安全飲食的宣導,並沒有安排烹飪課,也沒有烹飪老師的職位存在。

        家庭裡的餐桌其實是孩童最初的食育場域,家人們的共餐時光,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食材如何被烹飪、保存,這些日子的總和就是生活與智慧,行為的總和就是文化,文化需要被完整的傳承。但傳統的學校與家庭都沒有意識到飲食教育真正的內涵,教育其實得從父母開始,父母自己才是需要找到何謂美好生活模樣的一代人,父母的身教才能讓孩子充分理解飲食與生活的重要性。

        根據壯圍鄉內四所國小的問券調查一百名學童,大約七成的孩童每天晚上與家人一起吃飯的餐點是由阿嬤負責料理的,顯示出父母必須外出努力賺錢造成隔代教養,孩童記憶裡的美食滋味更多是阿嬤的味道,阿嬤烹煮的手藝總令人懷念,但大多數的阿嬤不懂怎麼教孫子,世代傳承中斷,生活美德遺落,不只是飲食文化,其它傳統文化也正在式微。即使學校裡食育課程操作方向正確,也無法更進一步長期影響孩童在自己家庭裡的生活,因此我認為親子——父母親與孩子共煮共學才能發揮更大的實質影響力。重拾傳統文化裡殘垣碎瓦的光采是緩慢的,筆者幸福的循著母親三十年的身教先行,持續在人、文、美、食裡深刻地研究。文末以為一位小學三年級孩童用繪畫的方式表達「我最愛吃的一道菜」,並藉由簡短的文字描述,宥嘉因為需要創作這幅圖畫而向媽媽請教,藉此形式產生互動,來試著理解飲食、家庭在孩子的心中到底有什麼想法、有哪些期待。

「一道菜」,公館國小三年級 陳宥嘉
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紅蘿蔔炒蛋,媽媽會先把紅蘿蔔洗一洗,然後削皮,切絲,最後泡水。接著熱鍋子倒一些油打蛋先翻炒把蛋裝起來,最後倒油炒紅蘿蔔絲,把紅蘿蔔炒軟再把雞蛋放下去翻炒,然後到一些水悶一下,起鍋前加一些鹽加一點糖,再試一下味道最後起鍋。我覺得好吃是因為吃起來甜甜的很香很好吃,最重要的是媽媽的愛心也是媽媽私房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