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聽聞陳世雄教授推廣「生態有機校園」,從中興大學開始實踐,如今推廣到全台學校,在生態有機校園的理念架構下,來談校園內設置小農園,成為食農教育的實作場域,教導與嘗試使用自然、有機的耕作農法,讓孩童理解不只僅僅是被耕作這一小塊土地需要被友善對待,當整個校園被友善對待之後,各式各樣的昆蟲動物都回來了,生機回來,生態食物鏈變得完整了,農園耕地只是校園裡的一個角落,人用大量勞力換取食物,校園並非只有人與他的耕地,還有更多的空間是需要保留給樹木、昆蟲、動物,人只是這個地球的其中一種生物,校園友善後,學童不會誤觸食除草劑等殘留農藥,食用安全且營養價值高的食物之後也活得更健康。求學階段裡的校園是孩童們好幾年歲月裡的小小世界,當孩子長大離開校園後,接觸到更大更廣的世界,對環境的尊重與正確相處之道早已在校園裡確立。
大福國小人文藝術課時,蕭傳宏老師指導學生觀察校園菜圃裡的作物 |
但……課堂結束後這件事情也隨之遠離他們的生活,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不需要在此年紀打理自己的生活,不必張羅自己的餐點,生活的便利性與物質主義反而更可能使這孩童歸納出一個更糟糕的心得:擁有錢幣,生活就不必如此辛苦,學會如何賺錢更重要。目前體制學校的食育普遍在於認識如何均衡飲食,攝取各種營養讓身體健康,以及安全飲食的宣導,並沒有安排烹飪課,也沒有烹飪老師的職位存在。
家庭裡的餐桌其實是孩童最初的食育場域,家人們的共餐時光,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食材如何被烹飪、保存,這些日子的總和就是生活與智慧,行為的總和就是文化,文化需要被完整的傳承。但傳統的學校與家庭都沒有意識到飲食教育真正的內涵,教育其實得從父母開始,父母自己才是需要找到何謂美好生活模樣的一代人,父母的身教才能讓孩子充分理解飲食與生活的重要性。
![]() |
「一道菜」,公館國小三年級 陳宥嘉 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紅蘿蔔炒蛋,媽媽會先把紅蘿蔔洗一洗,然後削皮,切絲,最後泡水。接著熱鍋子倒一些油打蛋先翻炒把蛋裝起來,最後倒油炒紅蘿蔔絲,把紅蘿蔔炒軟再把雞蛋放下去翻炒,然後到一些水悶一下,起鍋前加一些鹽加一點糖,再試一下味道最後起鍋。我覺得好吃是因為吃起來甜甜的很香很好吃,最重要的是媽媽的愛心也是媽媽私房菜。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