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整個宜蘭縣的廟宇於開春期間會準備無限量的鹹粥宴,給前來上香祈求來年順興的信徒們「吃平安」,平安粥派對也成為宜蘭縣民過年期間家家戶戶的走春行程,不只津津樂道,更津津有味。這樣的風俗民情出現的年份或許難以定義,但絕對是台灣近幾十年經濟起飛,農村生活不再窮困貧脊,富裕有餘之後形成的一個社會文化,因為興建宮廟本身就得靠在地居民踴躍捐款,集資後才能辦到的事情,如果家族成員的肚子都顧不飽了,就不會有多餘的閒錢蓋出這麼多廟了。

        至於為什麼宜蘭的廟宇都一齊準備鹹粥作為福宴的主食呢?或許可以從鹹粥的故事找出一些線索。蘭陽平原一直是稻作之鄉,不僅是蘭陽溪流經之地,乾淨且豐沛的地下湧泉資源更灌溉孕育著這片沖積扇水田,高勞動輸出的農務工作需要大量的食物補給,正餐之間的點心時刻很適合來碗粥。鹹粥補充大量流失的鹽分,在冬天裡可以熱熱的吃、夏天時放涼也不礙風味,短暫地墊墊空胃,煮爛的糜粥容易消化,不會脹撐影響到正餐的食慾。或許在遙遠遙遠的先民開墾時期,農家裡最平凡易取的農產品是番薯,於是這鍋稀稀糊糊的熱食就變成了地瓜籤稀米湯。

        把米煮成粥其實是一種生活的藝術與智慧體現!

        相較於家中正餐的白飯佐菜形式,片刻休憩的農夫更偏好於出外臨田時有更便捷的飲食方式,舀上一碗鹹粥,碗裡的鹹香與蔬甜交融挑動著嗅覺,坐在位子上一口氣扒盡碗裡所有的食物,暢快滿足了饞動不安的口慾。粥也耐放,烹煮時只要認真看顧,將鍋裡的米飯煮成自己喜愛的糊化狀態後關火,離火後的米粒狀態在幾個小時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濃稠糊狀更能在室外保溫,外層冷卻後封蓋熱氣,為在外受冷工作的家人們送上溫暖,粥常常也是解決隔夜剩飯的妙招,這些特點卻是同樣方便外食的清湯掛麵無法比擬的。


        雖然新春祈福拜拜是華人自古以來的風俗民情,廟方為了表示對過去一年的平安感謝之意,都會準備點心給各地的香客享用卻還是近幾十年的豐饒光景。每個廟宇依往年的經驗大概會掌握有多少香客參訪,但還是無從精準計量幾時幾分會有多少人蒞臨,廟方能做的就是煮好一桶桶的點心,等待香客陸續分食享用,而鹹粥耐放且耐溫的特點正適合在這樣的場合裡發揮。由此推斷,這平安宴的主角非鹹粥莫屬。台灣年假正常於初六開工,大多數的廟宇會從初一開始供應鹹粥到初五(香火鼎盛的廟宇甚至會供應到初十),如此設定無非是想貼心服務著鄉民以及外地來的遊客。
        平安粥大多從早齋供應到傍晚時分,有些熱心幫忙廚房的志工阿姨們早上五點半就得報到,直到時鐘短針轉一圈才能下課回家,如此連續好幾日,往往讓年紀大的阿嬤們累壞,有個約莫近七旬的阿嬤就向我坦白,每次過年期間常常做到牙齦浮腫疼痛,不過當時她卻是眉開目笑地描述著,可以感受到由衷的熱情與發自內心的喜悅支持著她繼續每年來廟裡「幫忙」。

        由於廟宇準備的鹹粥是為了供應為數眾多的香客們,在重複大量烹煮,大鍋大灶的料理方式上就有其特殊性,在此粗略地歸納介紹基本「葷鹹粥」的烹調方式:

料頭(及其預處理):
  1. 白蘿蔔(剉籤、滾水煮熟)
  2. 豬里肌肉(切絲、抓醃鹹味薄粉)
  3. 紅蘿蔔(剉籤、滾水煮熟)
  4. 乾香菇(泡軟、切絲)
  5. 木耳(泡軟、切絲)
  6. 金鉤蝦(沖水瀝乾、下熱油拋)
  7. 紅蔥頭酥(葷鹹粥提香用)
  8. 香菇酥(素鹹粥提香用)



調味料:
  1. 白胡椒
  2. 香菇素蠔油、醬油
  3. 味精

最後拌入:
  1. 勾芡粉(地瓜粉、樹薯粉)
  2. 正常煮熟的白米飯
  3. 芹菜(洗淨去葉,切末)
  4. 蔥(洗淨,切末)

        因為主角米為顆粒狀,其他副食材盡量與主角尺寸一致,將口感拉相近便於口腔內咀嚼吞嚥,食材在鍋裡燉煮熟爛的速度才會相當,切成絲煮滾,軟爛之餘還能保留形狀及其些許的口感差異,會比切成碎末或丁帶來的感受更豐富。所以,就盡情的將所有「料頭」備齊切成絲吧,蘿蔔絲們滾水燙熟備用,另起一鍋水開始煮湯底,接續將「需要被煮爛的、耐煮的食材」倒入大鍋湯裡,蘿蔔絲、乾香菇絲、木耳絲、紅蔥頭酥……等。如果是更講求香氣的還會加入煉好的金鉤蝦與蝦油。接著開始調鹹味,醬油、白胡椒、鹽、糖,邊加邊試味道才不會鹹過頭。對志工阿姨來說,添加雞精粉或味精整鍋才夠味。因為預先煮熟蘿蔔縮短了燉煮時間,約莫整鍋滾煮約十來分鐘後,撒入豬肉絲並用鍋鏟撥散,肉絲煮熟後即可勾芡,此時,鹹粥其實已經煮好了。為了應付一波波的香客,只須將這鍋美味的羹湯「沖入」煮熟的白米飯中,撒上芹菜與蔥花,均勻拌開飯粒後即為美味的鹹粥,以此烹調方式掌握米飯的糊化程度,羹湯與米飯的濃稠比例也能隨時調整。




        每間廟宇鹹粥放的餡料都不相同,葷與素之間也有些微變化,素粥尤其會拌入油豆腐塊、腐皮。因此,整個宜蘭縣的鹹粥派對開始有了一些暗地裡的排名與較量,普遍公認靠近蘇澳漁港的群落用料最為昂貴,因為漁獲豐富的關係,鹹粥內會放入魚丸、魷魚、小魚乾、吻仔魚,甚至是炸鯖魚塊,每年「跑趴」的鹹粥饕客們都將這些景點列入必訪口袋名單,也有不少家庭族群以收集各大知名鹹粥入腹為開春第一樂趣,而最負盛名的幾間大廟在初一當天就得烹煮白米十幾袋,至少消耗五百斤以上。
       
        宴桌上除了鹹粥之外,醃製醬菜一直相隨在側,最常見的是俗稱「黃金菜脯」的鹽糖醃製白蘿蔔。黃色是天然的色澤變化,隨醃製時間加深。咬下一小口菜脯、其鹹甜不膩的滋味增加了鹹粥味覺的趣味性,脆口度也能暫時轉換粥體本身單調的軟爛口感。少數廟宇更會顧及不同飲食習慣的香客,提供烏醋、豆瓣醬、豆腐乳、辣豆瓣醬、蔭豉醬。

        供食的福宴長桌上還有很甜很甜的甜湯圓,那是紅白錯落如五元硬幣般大小的糯米湯圓,湯圓也是點心場合裡常見的明星,不過這回它更樂於當個甜蜜的配角。

        每年趁著農曆新年走遍各地參拜上香的我們,正也一年一度繞境巡視著這些從小陪著長大的環境,希望神明繼續守護每個辛苦耕耘的生活者,而蘭陽宴桌上佳餚呈現的則是這片土地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白米、蘿蔔、青蔥、芹菜、金鉤蝦,無一不是宜蘭在地物產,一碗祝福來年平安順興的常民鹹粥是時旬之味、身土不二的體現。


        廟宇供奉茶水裡特別一提的是蘇澳進安宮新鮮熬煮的金棗與薑母茶,由兩個落地的不銹鋼桶全天候燒煮才足夠供應大批的進香客。這兩種甜茶由於內容單純,好喝的唯一秘訣就是用料實在,金棗茶使用的是宜蘭特產金棗黑蜜餞,二砂糖引出甜味,黑糖提點香氣,品質好的蜜餞耐煮不爛,湯色紅棕帶黑,味道甘潤陳厚。薑母茶則是細心的將老薑母皮洗淨,敲打破裂入鍋,讓薑汁更快速在湯水中釋放,甜順入口之後隨即頂上薑的辛辣,彷彿立刻就能把濕冷冬季裡的寒氣逼出身體,通體發熱的舒暢感是濃郁薑汁發揮的功效。

        今年為了一探宜蘭如何舉辦鹹粥派對,有幸在新春期間將壯圍鄉裡的廟宇兜了一圈,大部分關注座落於海線省道二號上的宮廟群,而主奉玄天上帝的壯圍番社同安廟也於初一到初五期間作醮,在廟裡幫忙的志工阿姨阿嬤們憑藉自身深厚的家常烹飪技巧﹐毫不輸總鋪師似的也煮出了一桌實在且誘人的筵席菜,她們由衷發自內心的喜悅,透過一盤盤的美味料理,慷慨地向大家分享愛與祝福。

由左到右:素西魯肉、炒鹹菜、滷大封、炸燒賣

由左到右:菜脯蔥蛋、臘肉炒芥藍、醬燒茄子

鄭班長挖取自己釀的豆麴拌入菜心

素肉炒三絲

準備牲禮

阿嬤自製的糟餅與酥炸燒賣


留言

  1. 感謝分享~兒時熱鬧的回憶都湧上心頭,讓也是宜蘭囝仔的我好有感觸:)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