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至於為什麼宜蘭的廟宇都一齊準備鹹粥作為福宴的主食呢?或許可以從鹹粥的故事找出一些線索。蘭陽平原一直是稻作之鄉,不僅是蘭陽溪流經之地,乾淨且豐沛的地下湧泉資源更灌溉孕育著這片沖積扇水田,高勞動輸出的農務工作需要大量的食物補給,正餐之間的點心時刻很適合來碗粥。鹹粥補充大量流失的鹽分,在冬天裡可以熱熱的吃、夏天時放涼也不礙風味,短暫地墊墊空胃,煮爛的糜粥容易消化,不會脹撐影響到正餐的食慾。或許在遙遠遙遠的先民開墾時期,農家裡最平凡易取的農產品是番薯,於是這鍋稀稀糊糊的熱食就變成了地瓜籤稀米湯。
相較於家中正餐的白飯佐菜形式,片刻休憩的農夫更偏好於出外臨田時有更便捷的飲食方式,舀上一碗鹹粥,碗裡的鹹香與蔬甜交融挑動著嗅覺,坐在位子上一口氣扒盡碗裡所有的食物,暢快滿足了饞動不安的口慾。粥也耐放,烹煮時只要認真看顧,將鍋裡的米飯煮成自己喜愛的糊化狀態後關火,離火後的米粒狀態在幾個小時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濃稠糊狀更能在室外保溫,外層冷卻後封蓋熱氣,為在外受冷工作的家人們送上溫暖,粥常常也是解決隔夜剩飯的妙招,這些特點卻是同樣方便外食的清湯掛麵無法比擬的。
平安粥大多從早齋供應到傍晚時分,有些熱心幫忙廚房的志工阿姨們早上五點半就得報到,直到時鐘短針轉一圈才能下課回家,如此連續好幾日,往往讓年紀大的阿嬤們累壞,有個約莫近七旬的阿嬤就向我坦白,每次過年期間常常做到牙齦浮腫疼痛,不過當時她卻是眉開目笑地描述著,可以感受到由衷的熱情與發自內心的喜悅支持著她繼續每年來廟裡「幫忙」。
由於廟宇準備的鹹粥是為了供應為數眾多的香客們,在重複大量烹煮,大鍋大灶的料理方式上就有其特殊性,在此粗略地歸納介紹基本「葷鹹粥」的烹調方式:
料頭(及其預處理):
- 白蘿蔔(剉籤、滾水煮熟)
- 豬里肌肉(切絲、抓醃鹹味薄粉)
- 紅蘿蔔(剉籤、滾水煮熟)
- 乾香菇(泡軟、切絲)
- 木耳(泡軟、切絲)
- 金鉤蝦(沖水瀝乾、下熱油拋)
- 紅蔥頭酥(葷鹹粥提香用)
- 香菇酥(素鹹粥提香用)
調味料:
- 鹽
- 白胡椒
- 香菇素蠔油、醬油
- 味精
- 糖
最後拌入:
- 勾芡粉(地瓜粉、樹薯粉)
- 正常煮熟的白米飯
- 芹菜(洗淨去葉,切末)
- 蔥(洗淨,切末)
每間廟宇鹹粥放的餡料都不相同,葷與素之間也有些微變化,素粥尤其會拌入油豆腐塊、腐皮。因此,整個宜蘭縣的鹹粥派對開始有了一些暗地裡的排名與較量,普遍公認靠近蘇澳漁港的群落用料最為昂貴,因為漁獲豐富的關係,鹹粥內會放入魚丸、魷魚、小魚乾、吻仔魚,甚至是炸鯖魚塊,每年「跑趴」的鹹粥饕客們都將這些景點列入必訪口袋名單,也有不少家庭族群以收集各大知名鹹粥入腹為開春第一樂趣,而最負盛名的幾間大廟在初一當天就得烹煮白米十幾袋,至少消耗五百斤以上。
供食的福宴長桌上還有很甜很甜的甜湯圓,那是紅白錯落如五元硬幣般大小的糯米湯圓,湯圓也是點心場合裡常見的明星,不過這回它更樂於當個甜蜜的配角。
今年為了一探宜蘭如何舉辦鹹粥派對,有幸在新春期間將壯圍鄉裡的廟宇兜了一圈,大部分關注座落於海線省道二號上的宮廟群,而主奉玄天上帝的壯圍番社同安廟也於初一到初五期間作醮,在廟裡幫忙的志工阿姨阿嬤們憑藉自身深厚的家常烹飪技巧﹐毫不輸總鋪師似的也煮出了一桌實在且誘人的筵席菜,她們由衷發自內心的喜悅,透過一盤盤的美味料理,慷慨地向大家分享愛與祝福。
![]() |
由左到右:素西魯肉、炒鹹菜、滷大封、炸燒賣 |
![]() |
由左到右:菜脯蔥蛋、臘肉炒芥藍、醬燒茄子 |
鄭班長挖取自己釀的豆麴拌入菜心 |
素肉炒三絲 |
準備牲禮 |
阿嬤自製的糟餅與酥炸燒賣 |
感謝分享~兒時熱鬧的回憶都湧上心頭,讓也是宜蘭囝仔的我好有感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