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元宵湯圓

元宵節的今天遇上了因氣候變遷遲來的寒流,暖暖的一碗湯圓正逢時

       「華人元宵節活動有悠久歷史,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閩南語稱為元宵(台羅,下同:guân-siau)、元宵節(guân-siau-tseh)、上元(siōng-guân)、正月半(tsiann-gue̍h-puànn)。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華人傳統會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亦是春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維基百科》

        然而,元宵節裡吃的元宵並不等於湯圓,這傳統得溯源考究到中國北方的文化:「元宵是一種中國傳統節令食品,通常由糯米製成,是有餡的,而且是甜餡料。北方人依照習俗通常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新年烹製食用。曾有多種名稱,如麵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元宵製作和湯圓不同。元宵餡料多使用甜餡,將直徑約1厘米的餡料蘸水之後放入盛滿糯米粉的笸籮中,由人工搖製成直徑約2厘米的元宵,因此製作元宵稱為「搖元宵」。現在多用機器代替人力製作。」《維基百科》

        由此可知在台灣的傳統是依循中國南方的吃湯圓。從過去製作湯圓繁瑣且耗時的傳統工序,浸泡糯米六小時或一夜、水磨成漿裝入棉布袋、重石擠壓脫乾水分、開始製作粿體,隨著科技技術運用,如今市面販售的米穀粉是直接將整個糯米碾製成乾粉,做湯圓變成一件既迅速又輕鬆,能直接進行親子同樂的搓湯圓遊戲,製作方式如下:(本次湯圓食譜由宜蘭羅東社大自然農法社社員羅景文提供)
  • 瑞岩糯米粉:300公克
  • 常溫水:250毫升
        將水與糯米粉拌勻,揉成糯米粿團,塑形成長條狀,再適當切分後搓成湯圓即可準備烹煮。起兩鍋水,一鍋煮想要嚐的甜或鹹湯底,一鍋只燒水煮湯圓,湯圓從水中浮起就熟了,撈進湯汁鍋再煨煮個一兩分鐘即完成。我們很清楚且務實地知道手作的方式不同,最後在味覺的呈現上就會有所差異,用機器磨製好的糯米粉與古法製作的糯米粉團造成的不同,就看個人感受的敏銳度,另有燙麵一說,預先製作幾顆粿母(熱水拌開糯米粉),再與其他全部的粉搓揉,口感上會更有嚼勁。箇中是否真的有差異,就是料理多嘗試的樂趣了。

        唐寅《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觀察壯圍鄉內的鹹湯圓做法大致分為兩個步驟:先煸炒餡料再放入燙熟的湯圓煨煮,為的是讓味道融合,而不是將湯圓煮更軟爛。需要中小火煸香的料頭大概有蒜頭(或紅蔥頭)、金勾蝦、紅蘿蔔、乾香菇、肉絲,上述品項可以依序放入鍋中透過豬油煸炒。豬油的香氣是提味的關鍵,在老饕的標準裡如果少了這味,油香滑口感在嘴裡就頂不飽滿。當這些料頭煸到起金黃焦香之際,倒入自來水、醬油、黑醋、米酒、胡椒粉、鹽等等調味,繼續煨煮十分鐘。

        另外起一鍋水煮熟湯圓是這道料理必須額外要做的,跟過去筆者煮湯麵的時候,為了增加湯頭的濃厚感,直接將生麵條丟入湯中完全不同,因為湯圓的糯性強、外裹粉也容易因為滾煮而慢慢化散於水中,此時如果直接將生湯圓倒入高湯裡煮熟,那麼整鍋高湯將與湯圓糊在一起。水滾後將生湯圓倒入,不出一刻,湯圓娃兒就會自己向上划出水面吵著要上岸。將九成熟的湯圓撈進餡料高湯裡小火滾個五分鐘,高湯的鹹香吸附在湯圓之中,鹹湯圓上菜。

        湯圓是華人重要的米食方式之一,尤其在冷颼颼的冬季,手裡端著一大碗鹹香撲鼻的美圓娃兒們,是常民們最溫暖的樸實幸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廟宇開春鹹粥派對 - 上集

祭祀女媧娘娘的補天宮鹹粥宴盛況         壯圍鄉為宜蘭縣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地貌大致平坦,濱海可以最美角度遠眺龜山島,鄉村景觀大抵是一塊塊切割有緻的稻田與散落的農舍,除了土地公廟分地界看顧之外,大大小小的宮寺廟更將近有二十座,民間信仰密度之高,讓進香客們開玩笑的說沿著濱海公路拜一趟,肚子就再也塞不下了。         讓這些進香客招架不住的正是冬天裡暖和身心的鹹粥!

共食的意義

質疑「共食」這個詞彙是否只是另一個時代流行下的產物,到底共食帶來的公共性、社會性意義為何?         漢人的中式菜餚喜歡以大桌圍聚的形式,以手中的小碗、筷伸手挾取盤中飧,如此連續的行為直到用餐飽足,而團聚的形式又偏好以圓桌強調團圓之美滿祝福的符號象徵。西方文化裡的家族聚餐一樣有所謂的大盤菜餚,透過湯匙、刀、叉分配後在自己的「個人盤」享用,如尚未飽足才又進行下一輪的分裝行為,團聚的形式偏好以長桌憩坐兩側來互動。

豆腐乳~搓入時間的甘醇味

        宜蘭氣候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下雨天數為全國之冠,而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生活的常民更懂得把握短暫的炎熱夏天將食物透過醃、燻、日曬、釀等方式,將一年一穫的珍貴農產品,變成整年度慢慢品嘗的美好。